2013蘭嶼氣象站

首頁

染紅饅頭山 蘭嶼東南岸 紅頭八代彎 蘭嶼燈塔 龍頭-鋼盔岩 清清草原 後壁湖 播放圖片 攝影粉絲團

中橫是連接蘭嶼東西兩岸聚落的小山路,從漁人可走中橫跨越山頭到另一邊的野銀,蘭嶼氣象站徒坡非常危險,為了安全起見,帶團也就不上氣象站。最後一天要回台灣,安排自由行,每年走過蘭嶼環島好幾圈,就是沒上過氣象台,基本上,機車單人騎上氣象台還ok,大門前停車就需注意坡度抖,一定要雙定鐵架停,千萬不可單支鐵柱停,就走人,搞不好前身走過,整台機車開始往下溜,這下求救兵,賠錢了事,還搞雜了玩性。
氣象觀測站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屢遭盟軍空襲槍擊,建築物上仍留有許多彈孔痕跡。站在白色石桌椅,
視野極佳,東邊俯視東清灣和野銀舊部落,西邊鳥瞰八代灣,南望連綿的山巒,日出也是處拍攝絕景點。
最高點,海拔324公尺,白色的建築依偎著湛藍海水,陽光下,海水閃耀著湛藍波光,
無限延伸,在遠處與天空融為一體,令人心曠神怡
在蘭嶼氣象站後方有一棟歷史性建築廢墟更加吸引著我,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代遭美軍轟炸後所留下來的廢棄屋舍,斑駁的牆面搭配著綠意盎然的盆栽,
牆被榕樹根纏繞著,賦予了廢墟生命。
以下抄自蘭嶼氣象站歴史沿革

台灣長年颱風為患,蘭嶼是颱風侵襲的最前哨,日治時期為加強布建測候網,於昭和15年(1940,民國二十九年)一月成立「台灣總督府氣象台紅頭嶼測候所」,大武與新港亦同時成立。台灣總督府氣象台派川賴二郎、田邊三郎及書記津崎等三人,於該年五月左右由新港漁港搭漁船前往紅頭嶼設站,北方岬角設有燈塔之附近原為預定地點,勘查結果因質疑風力觀測之客觀性,確定原預定觀測點不適設站後返北陳報,約一個月後增派總督府建築師同行,再度前往候補地點之紅頭嶼中部山頭(現址),經由當地駐在所(派出所)的協辦,徵用十數名原住民為服勤團隊,以山刀闢路,在海拔約三百公尺處整地,風力觀測建在山頂,迄至昭和16年歷時二年始完成創設工程,觀測工作自昭和17年(1942,民國31年)元月開始正常運作。離島創站艱辛,除交通與生活資源運補艱難不便外,並受瘧疾與恙蟲等風土病威脅,設站初期醫藥尚落後,該站技手大成正文(1944年)、田村正義(1945年)均因先後罹患恙蟲病殉職。
民國三十四年(1945年)十月二十五日台灣光復。台灣行政長官公署於民國三十五年十月以「致酉馬署財字第35959號」電令台灣省氣象所(中央氣象局前身)接收該站。台灣省氣象所隨即派主任林秉衡、職員張錦迪、謝鯉珠等三人於民國三十六年初接管,站名全銜改稱為「台灣省氣象局蘭嶼測候所」,該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因遭受盟軍飛機轟炸,接收當時幾乎已變成廢墟,觀測設備亦老舊不堪使用,整體環境經整修與儀器設備整補後,始於民國三十六年七月一日起恢復地面氣象觀測。
http://www.cwb.gov.tw/V7/eservice/docs/overview/organ/stations/46762/#a5

野銀冷泉2011八代彎

Copyright (c) 2013福爾摩沙•版權所有,請勿任意轉載 。